七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广东省,有哪些城市主要讲方言?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广东省,有哪些城市主要讲方言?
粤语,也称广州话,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
目录
粤语篇
简介
喜用民间俚语
潮语篇
简介
由来
现状
客家话
客家话的主要分布地粤语篇
简介
喜用民间俚语
潮语篇
简介
由来
现状
客家话
客家话的主要分布地展开 编辑本段粤语篇
粤语,也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有些所谓的“专家”还认为粤语等同于广州话,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广州话只是粤语的一个分支而已。 粤语方言有十大特色
编辑本段简介
一是音调、音节比较丰富。同汉语的主流北方语系和其他方言相比,粤语有着独自形成的音韵系统。现代普通话只有阴平、 阳平、上、去四声,而粤语方言则有九个声调和两个变调。声调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 入九声;还有高平和高升两个变调。由于音域宽广,朗诵古诗 特别上口和押韵。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的深、心、金、簪四字粤语音同韵,而现代汉语却不同韵,所以用粤语方言更铿锵有声。 二是保持大量的古汉语。由于汉人入粤很早,就语言方面来说,离开中原越早,保留古汉语的成分就越多。有些口语词在中原地区消亡了,却保留在粤语方言仲。如“索气”是西晋时的汉语口语,中原地区早不用了,粤语方言一直沿用至今;另一类语词直到今天,还是沿用中原语音来读,如“来”,粤语方言念作“嚟”。粤语方言中很多是古汉语,例如: 食(吃)、行(走)、走(跑)、着(穿)、面(脸)、饮(喝)、畀(给)、斟(倒)、怒(骂)、晓(知道)、谂(想)、翼(翅 膀)、晏(迟)、滚水(开水)、倾偈(交谈)、下昼(下午)、趁虚(赶集)等等,都是古汉语。 三是与吴越(楚)语言有许多相近之处。如:须同苏,逃同徒,酒同走,毛同无,早同祖,等等。粤语称美好事物为“赞”,如今苏州、宁波等地仍用此语。粤语的“咁多”,实为吴越的“介多”。粤语自称我们为“我哋”,吴越“侬哋”,“侬”是吴越古音。吴越语的“黄、王”读音不分,两广的白话也同样如此。 四是特殊词汇很多。如“菜”叫“餸”,“能干”叫“叻”,“什么”叫“乜嘢”,“睡”叫“瞓”等。广州人喜爱创造形象生动的俗语和俚语统称为惯用语。例如:八卦、即爱管闲事,爱讲是非;牛一,戏称生日;手信,送与亲友的礼物;醒水,指机灵;咁串,相当于趾高气扬;执生,指看着办;执笠,指商店倒闭;生猛,指生气勃勃;千祈,指切切不可大意;扮嘢,指卖弄;坳撬,指不顺畅,有龃龉;沙尘,指轻浮,骄纵;纹路,指条理;拍拖,喻为恋爱;拥趸,指坚定的拥护者;俾面,为赏面、给面子的意思,等等。粤地名多用涌、沥、甫等;称小东西用“仔”,如“刀仔”、“凳仔”、“人仔”等;称外国的东西为“番”,如叫老外叫“老番”等;粤语方言将车船停靠叫作“埋站”,结账叫做“埋单”。 五是吸收外来语成分多。唐宋时期吸收
阿拉伯语,如邋遢(赃),清至民国时期则大量吸收英语,如波(球),呔(车胎),的士(出租车),花臣(花样),菲林(胶卷),士的(拐杖),士巴拿(扳手),买飞(买票)等。特别近年来,粤语方言的发展变化较大,吸收很多外来语,词汇创造量十分丰富,甚至将英语直译成粤语方言,如将party说成“派对”;show说成“大骚”;cool说成“酷”;等等。 六是词语结构特殊。粤语方言的名词重叠成分多。如口多多(多嘴),心思思(心想),眼白白(睁眼)等;或者将动词、形容词重叠,如搞搞震(搞事),湿湿碎(琐碎)等。 七是喜欢倒装。如普通话的“要紧”,粤语方言说成“紧要”;粤语方言将“客人”说成“人客”;将“公鸡”说成“鸡公”;将“母鸡”叫做“鸡婆”、“鸡项”。等等。这些用词都带有古越语痕迹。 八是语法颠倒。粤语方言含双宾语的句式,语序排列正好同普通话颠倒。如普通话习惯说“我给你送礼物”,粤语的习惯说法是“我送你礼物给你”;普通话说“你先吃”,粤语方言说“你吃先”,等等。粤语方言是“主语+谓语+直接宾语(事或物)+间接宾语(人)”,两个宾语的语法词序与汉语不同,如粤人喜欢说“我年纪大过你”,中原人则说“我年纪比你大”。 九是不同地方有些字表达不一样,例如湛江那边的白话“不是”读“没系”,而广州那边读“唔系”,除此,中山,江门等等,说的白话都有差别,语气都不一样。
编辑本段喜用民间俚语
九是喜用民间俚语。请看下面一段粤语方言:昨天“潮流兴”“炒更”,今日有兴“跳槽”。今日“老细”“炒你鱿鱼”,听日话唔定你会“炒”“波士”。所以你要自己“执生”,就系“食自己”。上一段话尽管你每只字都认识,但其中的意思只有懂粤语的人才明白,粤语方言的奥妙堪值品味。 十是颇具特色的歇后语。粤人在日常言语中喜欢掺进生动、幽默、谐趣的歇后语作为口头禅。如:扮猪吃老虎----诈傻扮懵;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等等。一些歇后语的表现手法也非常丰富,有比喻性的,如“ “蚕虫师爷——自困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牛嚼牡丹——唔识花共草”;有假借性的,如“死鸡撑饭盖——死顶”,“半夜食黄瓜——唔知头定尾”,“隔夜油炸鬼——没厘火气”;有双关性的, 如“打破沙盆——问到笃”,“二打六——未过斤两”,“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无掩鸡笼——自出自入”;有谐音性的,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有典故性的,如“姜太工封神——漏了自己 ”,等等。
编辑本段潮语篇
潮州话(Tiê-chiu-uē),亦称为潮汕话、潮语,汉语方言之一,为闽南语的次方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区。英文称为 Teochew 或者 Chiuchow,是“潮州”两字的音译。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潮人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性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
编辑本段简介
潮州方言(Teochew),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潮州话究竟是语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然而,纯粹以
语言学角度而言,潮州话以至整个闽南语可看作是独立的语言,因为它们与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根据Glossika,潮州话与厦门方言互通程度为50.4%,与普通话为46.1%,与粤语则为43.5%。潮汕地区不同地方的潮州话也有分别,不同城市或地区语言各有自己特点。
编辑本段由来
潮州话源自闽南语(莆田话)。潮州先人主要是闽南的莆田人,从9至18世纪期间陆续移民潮州汕头,规模最大的在南宋末年,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集体向南移民到广东东部,即今潮汕地区。移民原因主要是从唐朝后期开始莆田人口过多,土地不足和为了逃避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末年闽南(莆田)的战乱。 潮州话源于潮州府,也就是其名称的由来,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揭西、潮州、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而饶平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另陆丰三甲地区附近也有说潮州话。雷州半岛操雷州话也属于潮州话的一种。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操潮州话。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泰国和柬埔寨定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人族群。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内省、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编辑本段现状
可是,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华语和闽南语(与潮州话有些互通)。华语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 潮州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潮州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所以潮州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编辑本段客家话
客家话 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而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新民系。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 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等。
编辑本段客家话的主要分布地
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汀县,宁化,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西罗城、玉林、柳州、贵港等10个县市;广东梅州,惠州,河源,南雄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 寻乌,赣州等14县市。客家话的活化石是江西抚州话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诏安,龙岩;广东潮州(含普宁揭西等地),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雷州半岛地区也以雷州话为主。 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依据内部的 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主流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主流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为主流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 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福建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1、朱熹
七七网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2、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3、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4、蔡京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宰相、书法家,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先后四次任宰相,任期达17年,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5、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朱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宋慈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郑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蔡京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柳永
晚清时期中国在哪些方面开始向现代化发展
七七网(https://www.397577.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晚清时期中国在哪些方面开始向现代化发展的相关内容。
政治 财经 文教 军事
决定立宪
1906年9月1日,慈禧太后下诏颁布预备仿行立宪。秋,戴鸿慈发表《出使九国日记》。1907年,考察政治馆改为宪政编查馆,奕劻兼任宪政编查馆大臣,馆员中有沈家本、杨度。奕劻对立法工作给予支持。同年成立资政院筹备处,命溥伦、孙家鼐为资政院总裁。
1907年,张謇、汤寿潜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之后各地立宪公会纷纷建立。
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及“臣民权利义务”、“议院法要领”、“选举法要领”等三个附录,规定第二年即举行地方咨议局和中央资政院选举,计划以九年时间筹备宪法。整份宪法大纲有浓厚君权色彩,但亦基本上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并规定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拥有财产、选举和被选举议员等的权利。与此同时,清廷亦放宽了对报刊及政党的限制。11月15日,慈禧太后及光绪帝逝世。
溥仪继位后,其父摄政王载沣遵循皇兄光绪帝的遗嘱,加快立宪的进程。1909年(宣统元年),各省咨议局选举。1910年(宣统二年九月初一日),资政院举行第一次开院礼。
1911年5月,摄政王载沣任命庆亲王奕劻(皇族)为内阁总理大臣,筹组新内阁,新内阁部院首长共有13名成员,其中满人8名、汉人4名、蒙古人1名,8名满人当中有6人为宗室、1人为觉罗,被当时革命党及立宪派讽刺称为“皇族内阁”。
中央行政改革
1906年,清政府宣示“仿行宪政”次日,即颁布改革官制的上谕,著派载泽、世续、那桐、荣庆、铁良、戴鸿慈及袁世凯共同制定中央官制方案。
1906年9月,朝廷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初仍保留内阁及军机处,改大理寺为大理院,又设立资政院及审计院。
地方行政改革
1902年,山西巡抚赵尔巽建议重整保甲制度等地方行政改革,包括成立警察及扩大地方组织职能。
1905年,朝廷谕令厘定县级以下行政官制。
1907年,颁布外官制,削减督抚财权及军权;民政部统领全国巡警道。
地方自治措施
1906年,袁世凯已于天津成立地方的“自治研究所”及天津县议事会。
1908年,清廷亦开始筹备,设立城镇乡以至厅州县各级自治研究所,并拟定《各省咨议局章程》,定于1914年完成。各省咨议局职能由初议的仅有向督抚提供意见、参与立法、评断下级自治会纠纷、接受民间请愿提升至有权质询督抚之施政,及议请更正;督抚如无异议必须施行咨议局议案、以及议员有言论免责权。咨议局选举主要由士绅参与,由选民选出选举人再选出议员,而选举权及被选权有财产、学历、资望出身及年龄等限制,有利士绅力量之集结,其民主性并不充分,不过,在1910年,各省咨议局联合十数省督抚向中央政府施压,迫使北京提早立宪及召开国会,是为速开国会请愿活动;咨议局亦有与中央政府就铁路国有化政策问题为民请命、进行抗争,是为保路运动。
财经
财政整顿
1906年,度支部颁布《清理财政明定办法六项》,负责统一各中央地方衙门收支、统筹外债借还、考核各省银号以及规定对各省越时造报财政之惩处
税制改革
由度支大臣载泽兼任督办盐政大臣,统理全国盐政行政用人之权履行,并在1902年之《中英商约》中商讨有关免厘加税之条款。而在现代财政预算的组成上,1907年福州道御史赵炳麟奏请中央制定全国预算 。最终,于1910年清廷首次编制第一次全国预算
币制改革
在1910年颁布《国币则例》二十四条,划一银币及铜币之重量和成色,但由于当时市面流通之旧币总值达十五亿以上,回收的财政费用已是政府难以承担,最终清廷需要于1911年4月15日向美英法德四国财团贷款一千万英镑,以推行有关币制改革。
铁路发展
1900-1905年间铁路总体发展为三千二百哩。唯除全长201公里的京张铁路为本国修建外,其余铁路均为外国持有部分股权下所修建。
文教
改革科举
在1901年6月3日,张之洞请降旨改革科举,同年7月26日,张与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会奏改革文科及罢废武科;并提倡兴办西学学校,以在十年内三科渐次取缔科举。于是在同年8月29日,清廷下诏自1902年开始,按张之洞于之建议改革文科及罢废武科。文科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及五经义一篇,且不准用八股文,亦不可以书法定高下。次年3月13日,袁世凯及张之洞再上奏请递减科举名额,以免阻碍学校发展,1904年1月13日,朝廷颁布按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以回应张之洞及袁世凯的建议。最终,在1905年9月2日,日俄战争结果促使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及湖南巡抚端方六人上奏废科举,朝廷从议,废除了实行千余年的科举制度。
兴办学校
代之而起的是西方的学校制度,在五年的蒙养院及八年的小学堂教育中,学生必修经史、文学、算术、地理、体操,选读手工、图画;而在五年中学教育中,则必修经史、文学、算术、地理、体操、外文、物理、化学、图画,选读法制、理财;三年的高等学堂教育,分目则分作政科和艺科,政科科目有论理、经学、算学、地理、外文、物理、
法学、理财,艺科科目则有伦理、中外历史、算学、物理、化学、动植学、地质、矿产、图画、体操。最后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则可分科主修政治、文学、商务、农业、格致(物理)、工艺、医术及经学
留学生计划
1903年10月,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凡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普通中学5年毕业,得优等文凭者,给予拔贡出身;在日本文部省直辖之各高等院校及程度相当的各项实业学校3年毕业,得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在大学专科某科或数科,毕业后有选科或普通毕业文凭者,给予进士出身;在国立大学及程度相当的官立学堂中3年毕业,得学士文凭者,给予翰林出身;5年毕业,得博士文凭者,除给予翰林出身外,这给予翰林升阶。最初,在洋务运动期间的留学生计划大都留学英美法等国家,不过,由于庚子赔款后政府财政紧拙,结果清末改革中的留学生计划大都留学日本。至1907年,留日学生总数达一万五千人。
军事
军官训练
清廷在1901年废除武举考试;1903年设中央练兵处统筹全国军队训练,禁止各省自练军队,并订定军官训练制度:由三年各省的初级军事学堂晋升至全国共有四所的国立陆军中学堂进修两年,再前往部队见习半年 ,最后晋升至陆军高等学堂;学堂的教习以日人为主
军械
1901年,因团乱后列强禁止中国输入外国兵器,清廷乃设立汉阳、上海及广州三大兵工厂,至1910年其生产已可供应全国所需之山炮、弹药、连发来福枪及机关枪。
陆军
1905年,改北洋六镇为新建陆军,江苏所练自强军由直隶总督袁世凯统领,袁之北洋西镇由陆军部统管;中央设军咨处,由皇族毓朗及载涛管理。年二十至廿五的青年须服正规役三年及预备役两年;清廷原计划在十年内建立三十六镇约五十万正规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一镇)由陆军部辖下之参谋部统领;后改为1912年完成,但直至1911年只编成14镇及20旅约十九万人。在新征兵制取代旧有绿营世袭制下,军队待遇亦有所提升。
海军
1902年,北洋水师帮统萨镇冰提出复兴海军方法四点:第一:派海军士官留学日本、第二:于江阴设水师学堂、第三:以马尾船厂为修舰基地、第四:于烟台及福州设海军镇守府,而于1908年陆军部提调姚锡光提出《筹海军刍议》,按“急就”及“分年”两法重建海军,所谓“急就”,即将现有南洋、北洋、湖广舰队共二十八舰合编为巡洋及巡江舰队,配合其他军港、机厂及编订全年经费预算等措施,合共开支五十万两,以应付甲午后海防空洞的当下所需;而所谓“分年”,即希望在十多年内,购置十八至三十艘战舰,建造船坞、军港及培训人才,合共开支为七千七百万两至一亿九千万两,以复当年北洋舰队之盛况。于是在1908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骧命严复草拟振兴海军计划,分为五个重点,包括:购置轻型舰只;重整水师学堂以培育人才;集中重建一处军港以防御欧美、监控澎台;加强海军的规划及体制,以强化训练、部署及统筹;以“分期筹款”及“各省分担”的方法解决经费问题,清廷更于1909年设“筹办海军事务处”,由肃亲王善耆、陆军部尚书铁良、提督萨镇冰及庆亲王奕劻主管,于1910年筹办海军事务处更进化为海军部,令海军事务更为专门独立,并由中央直接统筹,可见海军事务的受重视程度。
以上就是七七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广东省,有哪些城市主要讲方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七七网:
www.397577.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