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9 09:29:13 | 七七网
三闾大学是《围城》中一个重要的场景,也是全书最精彩的故事情节的发生地。那么,三闾大学是什么意思?为何取做三闾大学?三闾大学又蕴含着什么隐喻和暗含的意义?对此,答案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三闾大学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等。然而,“闾”字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指的是民间、贫民。这显然无法满足对于三闾大学内涵的解释。
《围城》原文中,方鸿渐一行五人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给方鸿渐的电报中提到聘他为教授,月薪三百四十元,路费酌情报销。然而,高松年对方鸿渐的学历、学位以及专业背景持有质疑,认为他只是一名各国游荡的游学生,并非学政治。这显示出高松年基于主观臆断的逻辑思维,认为赵辛楣介绍的朋友方鸿渐应该是学政治的博士,与事实不符。
方鸿渐在与高松年见面后,意识到自己的待遇与期待不符,理解到了高松年之前电报中的用意。他在与赵辛楣的交流中表示,自己被聘为教授,实际上只是副教授。这反映了方鸿渐在学术地位上的不被认可,以及高松年对他的误解和不公正对待。
进入第二年春,方鸿渐在教学中逐渐适应,与学生的印象有所改善。然而,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却变得恶劣,包括韩学愈、韩太太、陆子潇以及刘东方等人。李梅亭和顾尔谦的加入,使得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处境变得更加复杂。尽管汪处厚对他的副教授地位表示关心,给予他安慰,方鸿渐仍然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
汪处厚作为高松年身边的红人,是能够与高松年沟通的关键人物。通过汪处厚的推荐,高松年或许会兑现初次见面时答应的承诺,将方鸿渐晋升为教授。然而,方鸿渐并未满足于现状,他决心自振作,通过增加教学准备和努力,期望实现成为“名教授”的梦想。
综上所述,三闾大学在《围城》中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场景,更是揭示了人际关系、学术评价以及个人命运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复杂性。通过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在权力、误解和不公正对待面前,个人如何努力适应与抗争,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闾大学,钱钟书先生著《围城》中的大学。校长为高松年。根据书中记载三闾大学地处湘西“平成”,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创建的一所大学。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正式出版。该书面世后反响极大,由此也引起了读者对于书中“三闾大学”的原型猜测和考证。
七七网(https://www.397577.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三闾大学的大学原型的相关内容。
“三闾大学”的原型是蓝田国立师范学院 。以下是关于三闾大学原型的详细解释:
综上所述,三闾大学的原型是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这一结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以上就是七七网为大家带来的三闾大学三闾大学释义(三闾大学三闾大学释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七七网:www.39757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