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30 08:13:50 | 七七网
随着高三假期的到来,高三二模考试的时间离我们也越来越近了,对于高三二模考试,有的省份是统一考,有的省份则是各市自己组织,这就导致高三二模考试的时间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小编整理了2018高三二模考试的时间,供大家参考!
2018年4月8、9日(周日调休、周一)
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三所重点中学精诚合作,连续二十七年组织了“三省三校”联合考试,不仅在东北三省拥有良好的声望,而且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二十七年来,通过“三省三校”的命题、考试及质量分析等教研活动,加强了“三省三校”及我省各校际间合作,增进了友谊,营造了携手创辉煌的环境。
3月6日
语文
9:00----11:30
数学
13:30----15:30
3月7日
文(理)科综合
9:00----11:30
外语
13:30----15:30
1.学校、家长应积极引导学生
在二模之后,不少学生表示,这次二模考试的成绩很不理想,感觉自己的高考没有希望了,近段时间心不在焉。按照常理来说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紧张起来,可是自己却一直找不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沉重的高考压力之下,高考学生如何减压,应该引起学校、家庭的足够重视和反思。为防止二模后学生们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对高考产生影响,学校、家长应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们的心胸顿时开阔。
2.通过二模考试找到失分点
此次二模采用全国卷,试题难易度更为稳定,有规律可循。郭军指出,模拟考试失利并不是坏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继续提升。同时做题也应该有针对性,薄弱地方多练习。二模应该是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考试。老师和学生应有的心态就是精心分析、认真备战。
学生和老师应该冷静下来,通过对二模试卷的分析,找到失分点的原因很重要,这样才能在三模复习当中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三模的复习就是查缺补漏、回归基础,让自己的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力争做到该得的分数必得,得不到的分数不纠结。
面对压力大的高三孩子,家长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减压呢?以下是七七网小编整理的家长帮助高三孩子减压的方法,供参考。
消除高三学生内心对于高考的恐惧
有些高三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尤其在学校的大环境中容易受到同龄孩子不良行为的影响。比方说,周围其他高三学生如果都抽烟、喝酒、逃学、打小抄、打群架,如果不随波逐流可能就会被孤立,又是甚至可能存在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对于这些不好的行为,孩子一般不会主动和父母讲,所以,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要善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引导孩子勇敢地说“不”,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而不是强制或命令的口吻,告诉孩子如何在诱惑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才是成熟、勇敢的表现。
注重沟通技巧像朋友一样交流七七网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常表现急躁、叛逆的行为,父母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表现,及早发现孩子的日常表现,急躁对症下药。
不管孩子学习好坏,重在孩子学习获得的积累,注意家长的表达技巧和情绪,去寻找孩子犯错的原因,寻求正确的解决方式。注重沟通技巧,像朋友一样交流,不带有情绪性的责备或是谩骂。家长要帮还子找学习差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爱上网的青少年,许多家长还停留在传统式的教育模式,不要孩子接触网络,可在网络资源问题上,要正确引导,不要规避上网问题,而是合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用在实处,才能真正避免类似的事件的发生。
饮食减压法
科学研究表明,饮食减压法是最有效的一个减压手段。家长可以借鉴这类的减压方法,饮食减压法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科学合理的饮食保证考生的生理健康,家长要为高三的考生做好后勤工作,保证高三的学生因为超强度的脑力劳动而有足够的物质和营养基础,这是家长为高三学生减压的生理上的保证。
饮食减压法的另一个方面,有的食物是有直接减压的作用的,还有的食物是可以提高我们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率,是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比如维生素c就具有减压的效果。所以家长要为高三的孩子准备还有大量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草莓、洋葱头、菜花、菠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
小编推荐:帮助孩子减压的4种方法
运动减压法
科学的安排生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结合,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及时消除疲劳,同时还会有效转移考生的注意力。对于长时段、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更应该进行有益而适宜的体育运动,以此减轻紧张度。如利用星期日家长可与孩子进行爬山、打球、游泳等活动。针对考前时间紧的情况,考生应学会抓住间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转移减压法
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状况,家长应帮助考生学会自我调适,及时放松自己,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放学后泡泡热水澡,与家人、朋友聊天,双休日抽出一些时间出游,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等。
环境减压法
对于考生来说,在学校的学习氛围已经是够压抑和紧张的了,所以在家庭环境方面,家长应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而不能制造考前压抑、紧张的家庭氛围,如在言行上不要天天对考生灌输努力学习考大学或名牌大学等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