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考研全国最好的学校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有
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
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中国古代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系还设有欧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现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中外历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涉及相当广泛的研究领域,尤其在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含:拜占庭学)、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四个研究方向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史近两届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人中,有四人的博士论文在美国用英文出版,在美国史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就目前来说,在国内的世界史研究机构中,这是仅有的,可以说,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几乎涵盖了从断代史到地区国别史的各个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拥有教育部规定的全部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6 个,硕士点 8 个。在职教授 34 人,博士生导师 29 名,在聘“ 985 ”项目 教授 10 人;副教授 17 人。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现任院长为杨共乐 教授。中国古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何兹全、黎虎、晁福林等著名学者,在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北师大古代史较强的,21位老师里面有20个是博导和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又以先秦和明清以及社会史出名,比如何兹全教授、晁福林教授等。 师大的近现代也不错,拥有龚书铎、王桧林等著名学者,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对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 师大的世界史稍也拥有刘家和等著名学者,在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北师大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也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一批著名学者。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两个本科生专业,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边疆学、考古学7个博士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
民族学7个硕士点。本系世界地区、国别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科研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学科优秀梯队。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近成立的国际关系研究院,也已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教职工75人,专职教师62人,教辅人员2人,
行政管理人员11人,其中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23人,讲师5人,博士毕业待评职称5人,其中1人为美国杜客大学博士、1人为日本京都大学博士、1人为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全系中青年教师有90%以上曾到美国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奥地利、意大利进行长期或短期访问,仅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一年以上者即达8人。此外,本系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江苏省“333”工程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4人,校级资深教授2人。
七七网
考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应该做哪些准备?
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的考研考试科目是每一个第一次考研的考研人首先要知道的内容,因为只有知道了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的考试科目才能制定自己的考研复习计划,然后根据每一门课的大纲要求进一步提炼每一门课的重点范围、考点精要、重点内容,尤其是专业课更是重中之重。只有明确了北京大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生考试科目之后才可以进行全面的专业课备考,提前联系上届研究生师哥师姐寻求专业课内部资料的帮助,也可以在考研论坛上免费下载一些学校的专业课内部资料,虽然论坛上免费下载的专业课资料不是很全,很系统,但是多少也是可以了解一些重点范围的。
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的考研考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35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历史地理
857自然地理学 、858中国通史概要
备注:
考试科目④中自然地理学、中国通史概要任选一门。复试为综合面试。

考研历史专业各学校的排名
1 A++ 北京大学
2 A++ 南开大学
3 A++
复旦大学
4 A++ 北京师范大学
5 A+ 南京大学
6 A+
山东大学
7 A+
华中师范大学
8 A
中山大学
9 A
武汉大学
10 A
清华大学
11 A
中国人民大学
12 A
四川大学
13 A
华东师范大学
14 A
兰州大学
15 B+
陕西师范大学
16 B+
厦门大学
17 B+
暨南大学
18 B+
东北师范大学
19 B+
吉林大学
20 B+
浙江大学
21 B+
西北大学
22 B+
郑州大学
23 B+
河北大学
24 B
天津师范大学
25 B
首都师范大学
26 B
河北师范大学
27 B
河南大学
28 B
中央民族大学
29 B
福建师范大学
30 B
内蒙古民族大学
31 B
上海师范大学
32 B
华南师范大学
33 B
西南大学
34 B
安徽大学
35 C+
山西大学
36 C+
南京师范大学
37 C+
广西师范大学
38 C+
云南大学
39 C+
聊城大学
40 C+
江西师范大学
41 C+
上海大学
42 C+
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