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师范大学开学时间:9月13—14日。
河南师范大学简称河南师大,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
入选国家“111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是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原国立河南大学前身)理科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先后历经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等阶段,1985年始称河南师范大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学校设有24个学院,83个本科专业,共有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各类学生近5万人。
拥有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8个,“化学”和“前沿物理与清洁能源材料特色学科群”分别入选河南省一期优势学科A类学科和特色学科A类学科,化学、工程学2个学科持续进入ESI全球前1%,综合排名居全省高校第2位。
一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水产、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
二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软件工程、社会学。

河南马上要改名的大学
河南马上要改名的大学有信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新乡医学院等。
1、信阳师范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举办、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创办的第一所本科高校,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两所师范大学之一,被教育家费孝通先生誉为“教师之摇篮”。
七七网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谭山、淮河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设有24个学院,11大学科门类,设有83个本科专业,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南阳师范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是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国本科院校中首个国家级职业指导工作室建设试点单位。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截至2020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2190亩,建筑面积85.2万平方米,教职工1600余人。设有24个学院(部),学校拥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1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8个,化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建有省部级平台28个。
3、新乡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是河南省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是“十三五”国家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
截止2021年9月,学院设有设有22个教学学院,教职工13718人(含5所临床学院)。拥有本科专业35个,以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学、护理学、药学为特色,涵盖了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设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0个。

河南科技学院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入口:http://jwgl.hist.edu.cn/jwweb/
河南科技学院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入口:
河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39年,前身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生物系,历经北方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长治分院、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平原农学院、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
学校地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河南新乡市,占地面积2176亩,校舍面积62万平方米。建校80余年来,学科专业已涵盖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拥有21个教学学院,67个本科专业,合作办有独立学院--新科学院,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8230人。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总量达303万册(种),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等15个,河南省一流专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等36个。学校是河南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高校,作物学学科和
园艺学学科群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有省重点一级学科10个。建有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学校是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单位,建有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45个,有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教学团队、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46个。建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国家级现代蜜蜂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河南省现代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共性技术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高职专科师资培训基地”。
学校全面落实“质量立校”战略,着力培育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01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蓝桥杯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2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为代表的科技英才,有以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买兴普为代表的基层优秀管理人才,有以河南广安集团董事长高天增为代表的企业精英,还有众多中高等职业院校优秀教师和管理骨干,以及大批省级、厅级、县级政府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为河南省乃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677人,其中专任教师1363人,教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8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27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20余人,双聘院士、中原学者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校级特聘教授24人。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人;河南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23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12人。聘请7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积极贯彻“科技兴校”战略,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攻关、转基因生物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等科研课题3933项,获科技成果奖160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1985年学校主持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3217”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黄淮地区小麦生产水平的跨越式提升;2013年学校主持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粮食生产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嘉奖,成为全省高校的骄傲。
学校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突出科技引领,注重产教融合,主动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独创共建新模式,较好实现了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201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显示我校技术转让收入在全国高校排名47位。 ;